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9|回复: 0

谭建光: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项目、组织与体系

372

主题

0

回帖

119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99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项目、组织与体系
谭建光

改革开放以来,志愿服务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发展壮大。迄今拥有实名志愿者总数2.38亿人,拥有志愿队伍总数135万个,项目、组织、体系的发展形成良好格局。从各地基层的志愿团队探索,到全国推动的志愿服务事业;从自发零星的志愿服务活动,到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从摸索建立的志愿服务机制,到党政推进的志愿服务体系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这就对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和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提供更大的支持。为此,我们应该将体系、组织、项目等联系起来思考,三者是不断提升、相互循环,具有促进和完善作用的系统,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中具有更大的作用。为此,特撰文分析,提供分享交流。


01 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双线发展”

我们团队从1995年开始调查研究志愿服务,观察到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从开展活动到实施项目,再到建设品牌的发展过程。进入新时代,逐渐形成“双线发展”的模式:一个是“体系—组织—项目”的发展路径;一个是“项目—组织—体系”的发展路径。这两种模式都能够从改革开放前沿、志愿服务策源地的广东找到雏形,即“深圳模式”与“广州模式”。为此,我们具体介绍和分析。


第一、体系组织项目发展路径

这种路径就是党委政府印发政策制度,搭建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促进志愿服务组织不断产生,志愿服务项目不断涌现,并且提供社会保障和支持措施,形成良性发展的社会形态。深圳市2011年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时候,志愿者参与服务非常积极、非常热情,给世界各国运动员、嘉宾等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市委、市政府以及大组委志愿者部等都在思考如何将丰富活跃的志愿服务常态化,转化为在基层社区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形式。经过酝酿和规划,出台《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意见》(2011年12月29日),提出“进一步扩大社会参与、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完善工作机制、营造志愿文化氛围、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志愿者之城’。”同时,建立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志愿者之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各区、各部门建立“志愿之区”等领导小组,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壮大;也制定“志愿者之城”建设评估指标,逐年推进和实现目的。如今,深圳“志愿者之城”建设进入4.0阶段,即从全社会发展走向专业发展,再走向高质量发展。在“志愿者之城”体系建设的带动下,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社区志愿服务团队、专业志愿服务力量等蓬勃兴起,迄今拥有注册志愿者381万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1.86万个,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总数577万个。“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成为城市的新时尚、新潮流。如今,全国各地以体系建设为契机,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发展成为一种新趋势。2018年兴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将建立文明实践总队、分队、小队体系,充分发挥地方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搭建县区一级强力推动志愿服务的机制,也促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的丰富多样,呈现新的面貌。《意见》提出包括健全全面参与的志愿服务动员体系、健全精准高效的志愿服务供给体系、健全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组织体系、健全覆盖广泛的志愿服务阵地体系、健全特色鲜明的志愿文化体系等9个部分。并且,明确“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发挥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形成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履职尽责、联动高效的工作格局。”这样,在党的领导下,在协调机制的推动下,在党委社会工作部的统筹下,逐渐形成顺利发展、相互支持的体系,并且支持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促进志愿服务项目的丰富,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民生改善、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贡献。


第二、项目—组织—体系发展路径

这种路径就是以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群众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为焦点,通过设计和实施项目,不断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不断吸纳志愿服务的资源,从而汇聚志愿者建立稳定的组织,进一步促进本地区志愿服务体系的发展。广州市2010年举办亚运会,亚运志愿服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新颖活泼、琳琅满目的志愿服务项目引起广大群众的赞誉。亚运会结束后,志愿者纷纷要求建立一种让项目展示交流,促进发展创新的机制。为此,在2011年举办首届“广州志愿服务项目展示暨交流会”,简称“志交会”。这种方式就是鼓励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将面向社会大众开展关爱服务的项目整理出来、展示出来,获得政府、企业、基金会的关注和支持,获得更多资源、丰富服务内容、帮助更多群众。由于项目展示暨交流会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受到广大志愿者的欢迎,不断升格为省级大赛、国家级大赛。2014年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举办的时候,就明确了通过赛会促进学习交流、提高水平,即“以赛带训、以赛促学、以赛共创”的理念。因此,全国各地都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及其学习交流、共创共享的机制。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地方包括县区、镇村,都是通过志愿者发起服务项目,在设计和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组织建设,不断推进区域志愿服务机制发展,从而为体系发展奠定基础。尤其是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交流会的效果非常明显,作为近年来的获奖大省,许多志愿服务组织就是在设计和实施项目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群众需求,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进一步体现服务实效,也进一步促进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在各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中发挥突出的作用。



02 志愿服务项目建设的思路

志愿服务项目是指由志愿者自愿参与,旨在为社会进步和他人幸福提供帮助和支持的,具有系列发展和丰富内涵的活动。《意见》提出,“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行,打造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群众欢迎的项目。建立项目库,持续推出服务清单。加强全流程质效管理,做好效果评估,改进服务内容、实施方法。”从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看,项目创新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也是让群众最能够感受和体验、受惠和共享的内容。因此,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要特别重视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力求达到最佳效果。新时代的志愿服务项目要注意“四个结合”。


第一、高低结合:服务国家与服务民生

过去,一些人对志愿服务的重要价值认识不足,认为仅仅是“帮帮人、做做好事”。其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志愿服务发挥“双功能”,即服务国家战略和服务民生改善。因此,志愿者在设计和实施项目的时候,也要提高认识,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勇于探索和实施服务社会大局的项目,如志愿者参与中国国际合作的项目,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项目等;也不断丰富关爱民生、扶困助弱的项目,如做好“幸福助浴”项目、“轮椅飞扬”项目等。


第二、虚实结合:价值引导与关爱助人

志愿服务不仅仅是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是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让志愿者获得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如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时候,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对人民的感情;退休人员参与志愿服务,也能够培养新的技能,拓展人生价值。


第三、粗细结合:广泛发动与专业发展

策划和实施志愿服务项目的时候,既要有“无门槛、无限制”的项目类型,让更加广泛的民众可以参与、容易参与,在志愿服务中获得充实体验。另一方面,顺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大力发展专业志愿服务,以更有质量、更有水平的项目,满足群众的愿望需求。


第四、土洋结合:中国特色与引进经验

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要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要体现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要弘扬雷锋精神和助人为乐。同时,也积极吸纳世界各国项目创新的经验,增加志愿服务的时尚特色,更有吸引力,更有影响力。改革开放初期,刚刚发展现代志愿服务的时候,我们强调“引进来”多一些,即大胆吸收和学习各国经验。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倡导“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参考借鉴各国经验的同时注重结合国情特色进行融合发展、进行探索创新。并且,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走向国际、传播出去,成为世界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重要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杭州“公羊会”、暨南大学“声海”、义乌工商职业学院“播勇者”等,都是志愿服务组织面向海外、拓展服务,塑造中国新形象的优秀案例。

我们认为,志愿服务项目建设、项目发展“四个结合”的方法,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从而提升项目的意义、丰富项目的内涵、增强项目的效益,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03 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方法

为了推进项目的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特别重视项目团队的建设,逐渐打造品牌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条例》界定,志愿服务组织,是指依法成立,以开展志愿服务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从历年的发展经验看,需要抓好以下措施。


第一、选好领头雁

志愿服务组织是否能够健康发展,是否能够持续发展,是否能够将项目越多越好,做成特色品牌。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带头人、“领头雁”的培养与选拔。有些组织,最初是一些看似热心的人负责,但是逐渐流露出追逐利益、互相倾轧的现象,就造成各种问题,组织难以为继。我们发现,志愿服务组织的“领头雁”,既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有较强的奉献热情,还需要有统筹协调意识,有合作发展能力,善于将团队不同成员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进行融合,凝聚成为组织发展的优势,也能够让大家各施所长、各有发挥。


第二、培养好骨干

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也是“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有些组织负责人看起来能力很强,但是不善于培养骨干和信任骨干,最终成为“孤家寡人”,不利于组织发展。好的志愿组织,需要发掘和培养三类骨干:一类是充满热情,带领志愿者热忱开展服务的骨干;另一类是善于策划设计,持续志愿服务项目的骨干;还有一类是擅长组织协调,激励志愿者热情和持续性的骨干。通过这些骨干凝聚志愿者、维系志愿者、激励志愿者,才能够让组织更好开展志愿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第三、建立好激励

每一个志愿服务组织都要探索建立富有特色的激励措施,让志愿者有自豪感和荣誉感,乐于长期参与服务、作出奉献。志愿组织内部的激励措施,与党政部门、社会机构提供的激励措施有区别。党政部门提供的志愿服务激励措施,着重在精神激励和发展激励;社会机构提供的激励措施,较多是优惠措施和回馈措施。志愿组织内部的激励,主要是增强归属感和自豪感。我在30年前曾经参加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等授勋活动,发现每个获奖人员,是一个一个,单独上台领奖的,而不是上去排成一排统一发奖状。义发局主席或者总干事,站在台上的旁边等候,给每一个上来领奖的志愿者颁发奖状。我询问,“为什么要一个一个颁发?”他们告诉我,“这是尊重每一个志愿者的奉献。”为此,我们要借鉴各个组织好的经验,在吸引和激励志愿者的时候,尽量做得更细更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志愿者的激励不仅仅停留在一些经济回馈、优惠措施,更多是增强志愿者内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四、树立好愿景

我们的调查发现,志愿组织的发展壮大,持续发挥积极作用,除了上述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之外,还要有一个“特别虚”但是“特别重要”的元素,就是愿景,或者说是目标追求。也就是说,志愿组织建立的初心是什么,追求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元素非常重要,是保证从负责人、骨干、普通志愿者都坚持奉献友爱、坚持为民服务的关键。这些组织的愿景,可能会宽泛一些,如“促进世界的公平”“维护世界的和平”,也许很难做到,但是一点一滴的努力,总是有利于改善、有利于变化;也可能非常具体,如“帮助留守儿童提高社会适应性”“支持残疾人融入社会生活”等,在志愿者的努力下一点点发展改变、一点点看到成效。组织愿景是支持和激励志愿者长期服务、持续奉献的关键要素,必不可少,值得重视。

我们发现,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志愿服务项目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培养“领头雁”、发掘骨干人才、激励普通志愿者等措施,让组织焕发活力、充满生机,就能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04 志愿服务体系健全的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意见》提出多个方面的体系建设要求,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把握体系建设的几个要点。


第一、加强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保障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也是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定期研究和制定志愿服务发展政策,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党委社会工作部要认真统筹协调,通过支持和推动各部门、各机构、各组织的志愿服务发展,构建全社会参与、全领域活跃的志愿服务格局。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工作者的党团建设,发掘和培养志愿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头雁”,鼓励志愿者在服务实践中锻炼成长并加入党组织,在志愿服务中培养和锻炼基层党建人才。


第二、推进社会协同

志愿服务发展是全社会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党的领导不是包办代替,社会工作部统筹协调不是“单打独斗”“独自发力”,而是要在制定和实施政策制度的前提下,发挥各部门、各机构、各组织的积极性,营造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的新格局。既要推动各个党政部门如组织部的党员志愿服务、宣传部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统战部的新阶层志愿服务、教育部门的师生志愿服务、环保部门的生态志愿服务、农业部门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等发展繁荣,也要推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特色志愿服务和专业志愿服务发展繁荣,还要激励各类社会组织、公益机构的民间志愿服务发展繁荣。这样,才能够做到各行各业、各阶层、各群体都关注和参与志愿服务,并且在社会各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做好社团运作

志愿服务是社会事业,需要社会运行。为此,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在各级政府支持下,通过党委社会工作部的统筹协调,还要大力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形成社团运作的有效机制。一是志愿服务行业组织如志愿服务联合会等要充分发挥联络、联合、联动的作用,广泛汇聚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二是提高各类基层志愿服务组织专业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效益。。大量活跃在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的志愿组织,围绕社会需要、群众需求,开展具体的关爱服务。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更高要求,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要提高组织的服务能力,提供种类多样、富有实效的服务项目,真正帮助社会他人。三是培育和发展支持性志愿服务组织。包括志愿服务基金会、志愿服务专业促进社团、志愿服务研究教育组织、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组织等,从多方面提高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水平,从而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这样,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志愿服务的社团运作,有利于激发活力、创新发展。


第四、激励公参与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实现广泛参与志愿服务,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志愿服务、热爱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正如深圳市提出“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让志愿服务成为人人崇尚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让广大群众可以通过身边的志愿驿站、志愿小屋、志愿广场、志愿公园等等,随时随地接触志愿服务,在灵活多样的参与过程中,逐渐成为志愿者,逐渐成为志愿者骨干,从而培养广泛的志愿服务力量。


第五、完善法治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的志愿服务发展,需要走上法治和规范的轨道,需要获得法制保障。一方面要加快制定全国人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志愿服务法》,汇聚全民智慧,完善法律条文。既通过法律推动全社会支持和保障志愿服务法治,支持和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也通过法律引导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依法服务、规范服务、有序服务,不损害社会与他人的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大法律宣传、法治科普的工作,既面向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传播法律、解读条文,从而有助于遵循法律的要求开展服务;也要面向广大干部群众宣讲法律、普及法律,让全社会尊重志愿者、尊重志愿服务,形成良好的法律保障氛围。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要从最迫切、最重要的要素抓起,不断落实、不断深化,从而让志愿服务体系更加坚实有力、切实有效。



05 几点思考建议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志愿服务的项目、组织与体系发展具有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一些思考:


第一、项目是焦点:让志愿服务广为人知。不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山区农村,广大群众对志愿服务的了解,都是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项目的知晓开始的。为此,要特别重视做好志愿服务项目,有效服务群众的利益需求,在社区治理和乡村振兴等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让干部群众对项目有了解、有好评,从而逐渐认识志愿服务、认同志愿服务。


第二、组织是基础:让志愿服务扎实有力。志愿服务的发展是否能够扎实,是否吸引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非常重要的就是有优秀的志愿组织。组织是吸引人、凝聚人、激励人、成长人的“摇篮”。为此,要在实施志愿服务项目的同时,培育和锻造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成为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活跃力量,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第三、体系是保障:让志愿服务发展壮大。从党的领导到法治建设,从阵地布局到文化传播等,都是对法治志愿服务、传播志愿服务非常重要的保障。为此,我们要以项目创新为抓手、组织建设为基础,不断健全和完善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各地区志愿服务的发展繁荣,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民生改善、社会生态建设等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简介

谭建光(1960年10月——),教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指导委员,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理事,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微信号:13672452904。




END



※感谢阅读※

编  辑:苏  敏

审  核:林锐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州志愿者--启智成立30周年纪念版 © 2001-2024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关灯
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